主办机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协办机构: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海口市人民政府承办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市规划局 海口市会展局
青年论坛第三场继续聚焦城乡社区规划与治理。来自北京、南京、广州、深圳各高校的八名青年学子围绕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研究视角由以往对空间布局的关注,转向对人与社会的关注。
城市社区促进融合
来自东南大学的汪徽从社会失效问题入手,以南京大型住区南湾营为案例,剖析当前保障性社区中的贫困集聚、就业支撑与社会融合等问题,并相应提出改善策略。以实地调查走访为基础,通过拆迁情况、交通区位、个人教育与就业、家庭收入等指标筛选出8个典型社区进行分析,总结出拆迁安置房、保障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贫困、就业与融合的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样化、分散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建议。在改善保障性住房涉及环境、交通、设施等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更应着力制订提高收入策略,加强社区内部组织就业培训,促进就业与居住的主动匹配。此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侯杰以武汉市青山区青宜居社区为例,探究了保障性社区“社区规划师”制度模式。
城乡社区加强参与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半城半乡地区,发生着复杂又剧烈的外部空间结构与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丁雯娟聚焦这一地带,以居民需求调查为基础,对该地区的住房规划进行探讨。该地区在城市蔓延侵蚀及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下,传统乡土社会受到剧烈冲击,但新的社会组织关系又尚未建立,因此,社区因缺乏正式的组织而归属感缺失。对此,她提出了以社区集体公寓小区廉租为主,合理制定小区租金准入门槛,构建以社区集体公寓为主的住房改善策略。在开发运作层面,开发权在政府手中,而开发过程以社区集体主导,自主更新,使社区居民成为规划的观察者、实施者和重要的组织者。并聚焦资金问题,通过政府与居民的收益分享机制,实现开发的可持续性。
此外,论坛就社区规划中交通与设施配套等问题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与讨论。来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郭轩重点研究了北京定制公交的现状与问题,探索了城市多样化出行的新的公共交通方式。来自深圳大学的陈小琳借鉴香港案例,探讨了安老服务体系及安老院舍设施空间的布局;来自中山大学的侯璐璐从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出发,探讨了公共设施选址中的邻避效应与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