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动态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业调研线路一览

        2015-07-31 09:37                  

线路方案目录

线路一  “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缩影”--花溪十里河滩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孔学堂

线路二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建设”--青岩古镇

线路三 “典型喀斯特地貌与传统村落保护”--镇山村、天河潭

线路四 “航空港规划建设与工业遗存复兴”--航空港规划展览馆、多彩贵州城

线路五 “城乡一体化发展”--蓬莱仙界·现代农业展示区

线路六 “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贵阳综合保税区

线路七“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高新中小企业孵化园

线路八“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阳明祠、文昌阁、甲秀楼

线路九“城市绿肺的保育与开发”--黔灵山公园

线路一:“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缩影”

——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孔学堂

一、调研重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人文景观多元化塑造,旧貌换新颜

传统孔庙规制与当代国学讲堂营造,创新建筑功能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花溪十里河滩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孔学堂

三、背景材料

花溪区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陈毅元帅曾赋诗称赞花溪:“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近年来,随着黔中经济区、贵安一体化建设加速,花溪区已迅速演化成为贵阳市与贵安新区协同发展布局的纽带和关键节点。

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公园于2009年12月4日经住建部批准,是西南地区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1公里,规划总用地6.52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部分2.62平方公里,山体公园部分3.90平方公里。2011年9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已成为展示和体现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和成就的重要窗口。

园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营造“五区三脉、两堤八景”的自然景观带,“五区”即民俗文化体验区、生态核心区、花圃展示区、湿地科普区和湿地游览区;“三脉”即大将山山体生态轴(林脉)、原住居民民俗体验轴(文脉)、花溪河高原湿地轴(水脉);“两堤”为‘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的春堤,和‘疏朗情怀去暑天,芦花枫叶剪轻岚’的秋堤;“八景”则分为芦花飘雪、烟雨柳湾、荷塘映月、故人田园、黔地往事、古村遗韵、稻花怡庭、湿地花田。

同时,秉承原生态理念,按照“照顾而不迁就 ,统一而不死板,就高不就低”规划原则,在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兼顾现有种植业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着眼于增强观赏性,吸引广大游客;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村庄整治,建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筑城民居,严格控制花溪大道十里河滩路段景观风貌,保护和凸显十里河滩沿线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的完整性。

贵阳孔学堂

孔学堂位于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段,背倚大将山,俯瞰花溪河,占地460亩。突破中国现有大部分孔庙以祭祀为主的功能,以“传承与弘扬儒学的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为目标,集祭祀活动、纪念、吟诵、游艺、旅游、文化产业等功能为一体,作为贵阳市传承与弘扬儒学的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公众教化区(一期)占地130亩,建设内容包括礼仪广场、大成殿、阳明祠、杏坛及高9.28米的孔子行教像等,2013年1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中华文化研修园(二期) 规划占地约327亩,主要由文化街、研修园、研修社区及相应配套设施组成,是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儒学联合会(ICA)等联手建设,致力打造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高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线路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建设”

——青岩古镇

一、调研重点

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汇,古镇功能转变

宗教聚集与民俗多样,多元文化融合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青岩古镇

三、背景材料

花溪山水灵秀、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是贵阳市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区域。在花溪历史长河中,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青岩古镇是最具代表的历史文化传承者和见证人。

青岩古镇

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明初,青岩古镇设屯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古镇布局沿袭明、清格局,其规划井然有序,依山就势,自然流畅;四城门对称高耸,城内外牌坊林立,大街小巷曲径通幽,历经历史沧桑,仍基本保持完整的风貌。镇内交错密布明清古建筑,共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其中8座石碑坊现存3坊,都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

青岩古镇核心保护范围为:东至葬字塔广场,南至南城门停车场,西至西街、状元街,北至北城门,包括青岩镇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背街等有主要特色的街巷空间和重要的历史建筑、革命及名人遗址,古城墙、古驿道、古牌坊、典型民居等,面积4.6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东街城墙,南至南城门停车场,西至西城墙,北至北城墙,面积27.94公顷。

其保护整治一是整体保护,突出重点。强调保护整体风貌,延续名镇文脉,同时突出名镇空间形态、山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以及民族特色等。二是保持历史风貌,内部功能置换。对有较高历史保护价值的典型建筑和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沿街建筑,进行建筑内部功能置换,建筑物修缮、保持历史风貌,改造成现代和历史相互融合的娱乐休闲商业场所。三是延续历史风貌,更新名镇居住环境。对于一般性历史风貌地区,加以居住功能上的更新和提升,保持名镇传统风貌的同时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对名镇居住环境进行重塑。


线路三: “典型喀斯特地貌与传统村落保护”

——镇山村 天河潭

一、调研重点

感知传统村落中石材运用艺术

探寻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变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镇山村---天河潭

三、背景材料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而贵阳市喀斯特地貌覆盖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左右,居贵州省第一,其形态有峡谷、溶洞、天窗、暗河、瀑布等。

同时贵阳还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居第三,还有回族、侗族、彝族、壮族等20余个少数民族。

镇山村

镇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约750人,布依族约占全村人口的85%,村寨分上下两寨,上寨系古屯堡区,民居全在屯墙之内,多为三合院民居,木构建筑,石板装壁、石板盖屋面、石板铺天井;下寨原建于河畔,1958年因修建花溪水库搬至屯墙之下的“椅子形”地带,建筑布局为三排梯级结构,无院落,无隔墙;村内主干道由屯门可通下寨码头, 各小巷通至住户,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

现存传统民宅50余栋,主要体现石、木结构的布依特色民居,房屋依山而建,由各种屯兵文化和布依文化融合形成典型民居。墙面多用石料砌筑,或木结构加石板镶嵌,屋顶以石板代瓦,房前结合地形用石墙围合成相对独立的自然庭院,整个名村充分保留了石板建筑的原始风貌,是贵阳市近郊少数民族名村中石材运用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石头砌筑的村庄,石板的露天博物馆”。

另外村内遗留武庙、古屯墙及古寨门、李仁宇墓、古巷道、古井、码头等,作为明朝时期重要军屯重地,镇山村在黔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天河潭

天河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境内,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薄层碳酸盐岩裸露地块,主要沉积有三叠纪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灰岩,碳酸盐岩的沉积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天河潭的峡谷、溶洞、天窗、暗河、瀑布、钙化滩、天生桥、悬崖、奇石等无不是岩石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天河潭可看到洞穴演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原则,将天河潭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包括天河洞、天河潭、卧龙滩瀑布等,面积为3.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1%,严禁建设任何有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设施;二级保护区含一级保护区外围、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及主要河段两岸区域,面积5.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6%,区内可适当安排游赏活动及服务设施;三级保护区为除一、二级保护区外的区域,面积7.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3%,区内可有序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合理安排居民的生产生活。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天河潭规划为九湾翠溪游览区、幽潭溶洞揽胜区、民族风情体验区、湿地峡谷恢复区、水库生态保育区。

线路四:“航空港规划建设与工业遗存复兴”

——航空港规划展览馆、多彩贵州城

一、调研重点

依托空港经济,打造区域“新引擎”

文化产业创新,工业遗存复兴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航空港经济区规划展览馆---1958文化创意园---多彩贵州城文化展示中心

三、背景材料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位于贵阳龙洞堡机场周边区域,地跨贵阳市和黔南州,具有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功能,是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25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用地面积155平方公里(贵阳市103平方公里、黔南州52平方公里)。规划以“创新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以贵阳大型航空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港经济,全力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平台,努力创建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为目标,集聚具有航空指向的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

航空港经济区规划展览馆

规划展览馆以龙洞堡营盘古堡为中心,涵盖周边区域,用地面积约22公顷,建筑规模约3500平方米。规划在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和地方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建筑与景观结合,以打造航空港经济区文化商务中心,建设区域标志性建筑,展示航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形象为目标,运用双龙凌空、珠联璧合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变化,形成简洁而富于变化的建筑造型。

多彩贵州城

多彩贵州城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核心区,毗邻龙洞堡国际机场,整个项目的发展定位涵盖“文化展示、旅游集散、休闲度假、商务服务”四大功能。项目以文化为灵魂,以城市产业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创新为抓手,形成功能复合、互为作用、互为价值的贵阳城市客厅,成为贵州旅游文化的新向标。其中:

1958文化创意园占地约5.6万平方米,由1958年建造的贵阳龙洞堡生物制药厂(原土霉素工厂保留建筑)和新建同样风格的建筑组成,本着对生物制药厂历史人文本源的尊重,将园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厂址改造成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成为贵州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休闲旅游地。

多彩贵州文化展示中心综合运用贵州侗家鼓楼、风雨桥和铜鼓三大重要元素进行规划设计,通过融合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民族建筑艺术,对贵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展示。

线路五: “城乡一体化发展”

——蓬莱仙界·现代农业展示区

一、调研重点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

城市近郊农产品供给基地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蓬莱仙界·现代农业展示区

三、背景材料

蓬莱仙界·现代农业展示区

贵阳市不仅有300万市民的巨大农产品市场需求,而且人均耕地只有0.7亩,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薄弱,发展以大都市日常需求为主要导向的都市现代农业,对于贵阳加速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贵阳市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为目标,规划建设白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总面积约94.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为蓬莱仙界·现代农业展示区。

蓬莱仙界·现代农业展示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占地约2000亩,是以现代农业展示为基本功能,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致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区。园区包括5个展示园(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特色果树品种展示园、特色植物品种展示园、精品茶品种展示园、特色水产品展示园)、4个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区试验基地、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基地、油研试验基地、综合开发基地),和4个中心(成果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科教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具有“成果展示、交易平台、科技培训、技术研发、休闲观光”五大功能,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城郊现代农业、都市生态农业的新亮点和示范区。

线路六: “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贵阳综合保税区

一、调研重点

国内首个山地生态型综合保税区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贵阳综保区展示中心---富士康服务器项目生产基地---贵阳综合保税区综合服务大楼

三、背景材料

贵阳综合保税区

贵阳市作为贵州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合自身特特点,在白云区规划布局国内首个山地生态型综合保税区。

园区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重点产业,根据山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在空间上形成“一核、三园、五中心”的发展格局。“一核”即:3平方公里围网区;“三园”即:贵阳示范园、科技创新园、现代物流园;在外围配套区域形成“五中心”即:区域性贸易中心、高端商品展示中心、金融创新中心、服务外包中心、配套服务中心。

贵阳综合保税区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位于保税区北侧山头,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高13.8米,这幢洁白色的大楼以瑞士钟表“陀飞轮”为建筑意像,外形线条圆润流畅, 依山而建,将瑞士现代钟表动感美与周围绿色环境融为一体,犹如白玉嵌于翡翠之中。展示中心由贵州馆、瑞士馆、规划馆以及屋顶花园四部分组成,兼具商品及规划展示、开发建设指挥、招商合作洽谈等多项功能。

富士康服务器、存储器生产基地项目

项目位于围网区外围,主要生产大数据服务器、存储器,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解决就业1500余人,为贵阳市乃至全省建设信息化、网络化、无线数字智能城市提供硬件支持。

线路七:“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

——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高新中小企业孵化园

一、调研重点

大数据引领转型,风景这边独好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高新中小企业孵化园(贵阳云计算中心)

三、背景材料

贵阳大数据产业是未来贵阳乃至整个贵州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近几年贵州经济发展迅猛,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央政府对贵州进行了多次考察,扶持力度明显超过国内西部其他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大数据的运用,对个人生活、企业发展甚至是城市规划及运营管理都带来深远影响。

贵阳已牵手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引科技、引人才,解决了高端科技、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集体落户贵州。受气候、政策、要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出“云上贵州,数聚高新”的发展大势。

园区规划面积约29.91平方公里, 以大数据引领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大数据科技研发、云计算云服务、创新创业、市场交易、人才支撑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应用交流展示“八大平台”,重点发展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高端产品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产业链、大数据金融五大产业。

北京·贵阳大数据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位于贵阳高新区西部研发基地,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动建设的京筑合作成果之一。旨在通过“感知大数据、体验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直观演示,多角度诠释大数据及产业链,全方位展示贵州、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规划及成效。展示中心共分三层,分别以 “感知大数据”、“体验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为展示主题 。

贵阳高新中小企业孵化园

园区位于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为规划原则,充分将产业元素和城市元素结合在一起,已入驻企业有高新翼云科技、深圳中电、中移卫、GE医疗、顶星国际集团、北京亚信集团等数家云计算企业。其中贵阳云计算中心是贵阳首个数据中心项目,由标准厂房和科研楼组成,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它的建成为实现“云上贵州,数聚高新”目标走出稳健的一步。

线路八:“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阳明祠、文昌阁、甲秀楼 

一、调研重点

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助推城市文化生活新亮点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阳明祠、 文昌阁、甲秀楼

三、背景材料

贵阳历史悠久,从元二十九年建城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城市面积从不足1平方公里到今天的约360平方公里。明清时候,贵阳以中轴线对称格局为基本特征,形成“九门四阁”的城市格局(九门:老东门、新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北门;四阁:玉皇阁、灵官阁、皇经阁、文昌阁),随着历史的变迁,“九门”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复存在。“四阁”仅存文昌阁,静卧于东门一段残垣之上。为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助推城市文化生活新亮点,贵阳市结合国家文化强国的政策方针,以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为目标,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在规划中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针对不同区域提出规划管控措施。

阳明祠

阳明祠位于贵阳市扶风路,北临贵州师范大学,西接贵州省公安厅,紧邻宝山路。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成阶梯形依山而建,由一寺两祠(扶风寺、王阳明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组成了以王阳明先生祠为主体的古建筑群体,环境清幽、古色古香,2006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约4万平方米。为加强对历史文物单的保护,编制了《贵州省贵阳阳明祠文物保护规划》,主要以阳明祠的儒学文化为主体,以保护、利用和放大阳明文化影响力为契机,将历史文物保护、儒学的研究、学习、交流与观贵阳胜景、瞰全城风貌结合为一体,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以达到形成贵阳文化生活的新亮点和历史文化地标,焕发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文昌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处,东临贵州省人民医院,南临凯宾斯基酒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阁楼建在东门月城上,坐东向西,占地约1200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平面形式和结构构造而极负盛名(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阁内现存月城城墙门洞和武神门及其他构筑物,是我国唯一一座建在城墙上的宗教建筑,同时也是贵阳市第一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为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编制了《贵州省贵阳文昌阁文物保护规划》,规划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通过对文昌阁原有传统空间、院落、建筑的保护与建设,维护文昌阁原有历史风貌,对贵阳风土文化的创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西湖路南明河畔,东临贵州省省委,南临贵阳市大南门商圈,该楼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后,贵阳市分别于50年代、1981年、1984年、1990年、1991年,对甲秀楼建筑群落进行了多次修缮,为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将甲秀楼的文化魅力、历史价值进行传承,编制了《贵州省贵阳甲秀楼文物保护规划》,旨在规范甲秀楼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文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使甲秀楼成为最具贵阳文化特色、历史风貌的人文地标。

线路九:“城市绿肺的保育与开发”

——黔灵山公园

一、调研重点

保护与开发,城市核心区综合性公园的永续利用

喧闹与幽静,人与猕猴和谐相处之道

二、调研路线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中心---黔灵山公园该(线路为单程,自行返回)

三、背景材料

贵阳根据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保护城市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编制了《黔灵山公园总体规划》,旨在通过规划,明确公园边界、功能、游人容量以及周边用地的开发控制等要求,科学制定城市“绿肺”保育与开发的措施,实现黔灵山公园的永续利用。

公园建于1957年,位于贵阳市云岩区,面积约3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8%,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城市核心区综合性公园之一。公园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园区山岭连绵、谷地相间,地形富于变化。园内自然植被繁茂、古木参天,生长着1500余种树木花卉和1000多种名贵药材,清泉怪石,随处可见。此外,公园内还有多处历史文物古迹,如囚禁过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而闻名遐迩的麒麟洞,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弘福寺等。

公园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园区内散养驯化的野生猕猴,数量从原来的20余只,到今天约700余只,已形成不可多得的景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市区公园内散养野生猕猴的场所之一。猕猴遍布于公园内各个角落,与游人亲密接触,在此可享受到人猴同乐的妙趣,令人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