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重庆市人民政府承办: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

2019-06-27 14:4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的相关要求,方便百姓绿色出行、展示重庆山水颜值与人文气质,助推产城景融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确保山城步道规划与建设工作系统、有序开展,特编制《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2016年修订)《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18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修订)《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DB50/T543-2014)、《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试行)》《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重庆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2017年)《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已批法定规划。

第三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行千里·致广大”的价值定位,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助推城市提升。

第四条 原则与定位

规划立足于解决群众身边的步行出行不便问题,依托重庆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的规划原则,将山城步道打造成为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成为演绎城市年轮、传承城市人文、方便市民出行、丰富市民生活、彰显山水特色的重要空间载体。

第五条 山城步道定义

山城步道是重庆城市慢行系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和山林步道。街巷步道是在老城区中利用梯坎、坡道、街巷,串联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等历史人文资源,形成精彩的城市体验路线;滨江步道,是在滨水区域结合“两江四岸”及“清水绿岸”治理提升,打造满足市民亲水、观景的高品质滨水风景线;山林步道是在“四山”及城中山体中结合自然地形和林地分布情况,规划建设兼具休闲、健身、游憩功能的山地特色绿道。

第六条 山城步道内涵

山城步道自古以来就是重庆市民生活、出行的重要载体。它强调从“人”的维度来体验重庆的江山云雾的自然景观及重楼叠巷的山城意向,象征着重庆人民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梯坎精神”。山城步道,特色在“山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随形就势,核心在“步道”,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更加精细、精致、精美的人性化需求,“道”强调“串珠成链”,与周边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城市功能融会贯通,移步成景。

第七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重庆市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公里。

第二章 系统规划

第八条 空间布局

形成以“两江四岸”滨江步道为主干,纵深联系城市腹地线路为分支,部分具备条件的特色桥梁为联络,沿中梁山、铜锣山等山林步道为补充的山城步道系统。山城步道系统共60条,总长度约1207公里,具备景观、文化、民宿等功能,在形态上分为环形、线形、树枝形。各条线路的具体规划内容详见文本后线路规划导则图。

第九条 街巷步道规划

街巷步道以日常出行、便民生活功能为主,由独立步道及人行联络道(串联各独立步道的路旁人行道及少数人车混行道)组成,共31条,约467公里,主要布局在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地形高差大、路网密度不足、公交接驳不便的旧城地段以及城市新区的重要功能区域,具体包括:环城墙步道、西南大区步道、南滨步道、黄桷坪步道、重钢步道、沙磁步道、半山崖线步道、鸿恩步道、礼嘉步道、花溪步道、江北城步道、北碚老城步道、两路老街步道、悦来步道、井双步道、沙坪坝步道、观音桥步道、溉澜溪步道、南坪中心步道、华岩步道、杨家坪步道、龙洲湾步道、大学城步道、龙兴步道、石马河步道、大竹林步道、唐家沱步道、南坪半岛步道、钓鱼嘴步道、环山步道、石子山步道。

第十条 滨江步道规划

滨江步道以亲水观景、健身游憩功能为主,由滨江路人行道、滨江绿地步道、亲水步道及自行车道组成,共20条,约466公里(当滨江路人行道、滨江绿地步道、亲水步道等多个标高层级的步道同时存在时,步道长度仅按滨江绿地步道长度统计),主要布局在两江四岸滨江区域以及城市内部次级河流沿线,具体包括:两江四岸核心段步道、北塘峡江步道、盘溪河步道、金海湾步道、蔡家滨江步道、井双滨江步道、石马河滨江步道、唐家沱滨江步道、弹广滨江步道、广阳岛步道、铜锣湾步道、广阳湾步道、五宝滨江步道、木洞滨江步道、猫儿峡步道、肖家河步道、清水溪步道、苦竹溪步道、跳蹬河步道、竹溪河步道。

第十一条 山林步道规划

山林步道以休闲健身、生态游憩功能为主,由独立登山步道及游憩联络线(连接各独立登山道及景点的车行服务路径,同时兼重人行功能)组成,共9条,约274公里,主要布局在中梁山、铜锣山、缙云山等“四山”区域及照母山、火风山等“城中山”区域,具体包括:缙云山步道、南山步道、歌乐山步道、中梁山步道、铜锣峡步道、建文古道、虎峰山步道、照母山步道、火风山步道。

第三章 规划指引

第十二条 街巷步道规划指引

1、强化绿色出行。通过打通断头路,新增步道,拓宽人行道,改善过街设施,强化地下、地面、空中步行通廊等建设,以及在山城步道人车混行的重要路段严格限制车速等方式,完善山城步道网络,加强与轨道站、公交站、客运码头、索道、缆车、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和公园、广场、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体等城市公共“吸引元”的联系。

2、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完善辅助步行交通设施(升降电梯与电动扶梯)、标识系统、街巷驿站、环卫设施、照明设施、景观绿化以及座椅、栏杆、扶手、路障、铺地、无障碍设施等环境设施,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3、活化沿线功能。通过“微改造”,提供适宜于不同人群使用的活力场所,鼓励沿线居住区、单位往街巷步道增加出入口,盘活沿线低效、闲置资源,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民宿、便民商业、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等功能;合理利用沿线人防空间、地下空间及建筑底层、平街层、架空层的公共步行空间,以及步道沿线多植高大乔木等方式,增设可遮阳避雨的“凉道”及休憩设施。

4、构建景观体系。通过营造四季有景、全时可游的景观环境,串联崖、坎、坝、沟、垭、坳、岩、滩、碚、浩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古城墙、水塔、拱桥、跨江大桥、烟囱等城市景观要素,布局标志物、眺望点及观景阳台等设施,注重日、夜景观营造及四季植物配植,构建全时、全域景观体系。

5、深挖历史内涵。通过串联、保护、修缮、利用沿线文化建筑及遗址,挖掘地名、传说、掌故,并进行创作、演绎等,让历史记忆活起来,融入现代城市和百姓生活。

6、整治沿线风貌。结合步道主题营造整治步道沿线建筑立面及环境风貌,并与区域风貌控制要求相协调。

第十三条 滨江步道规划指引

1、完善滨江步道系统。建设完整、连续贯通、多层级的滨江步道系统,串联绿地广场、观景平台等公共空间;在北碚老城、水土到金海湾、井双、江北城、黄桷坪到钓鱼嘴、李家沱到龙洲湾等有条件的区域设置自行车道及跑步道,打造户外健身、休闲长廊;滨江步道的建设不能影响防汛、行洪,并应设置洪水预警标识、医疗救助设施、水上救护设施等,保障行人安全。

2、打造陆上游线。结合峡、湾、沱、浩、嘴、滩、江心绿岛等自然特色景观区域以及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人文资源,加强与滨江有轨电车、旅游巴士线路以及“两江游”水上游线、轮渡、索道等的接驳,打造陆上游线。

3、展示“桥都”风采。选择朝天门大桥、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嘉华大桥、嘉悦大桥等有条件的跨江桥梁优化现有步行空间,增加桥上驻足空间,注重桥梁景观艺术空间的改造提升,建设桥头公园,形成流动的风光眺望点,并在确有需求且条件具备的区域,适时增加垂直升降电梯,加强与滨江区域的联系。

4、布局观景平台。在滨江、临峡等重要节点规划布局多标高、多层级的出挑平台和“城市阳台”,打造富有江城、山城特色的景观眺望设施。

5、打造亲水步道。结合主城区“两江四岸”及“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建设湿地公园,打造亲水步道,增加亲水空间,丰富亲水活动。

6、加强与城市腹地联系。在被滨江路阻隔的区域,通过建设上跨平台、下穿通道的方式,加强滨江步道与滨江路内侧城市腹地的步行联系。

7、建设“低线公园”。结合“两江四岸”消落区综合治理,引导李子坝、千厮门、磁器口等区域高架滨江路下的消极空间向积极空间转变,贯通步行通道,加强植被恢复,遮蔽、美化、有条件利用滨江区域外露截污干管,建设重庆山城独有的“低线公园”。

8、提升环境品质。结合艺术审美要求,完善江岸驿站、环卫设施以及导向设施、休憩设施、照明设施、雕塑小品等的布局,融入传统元素,体现历史风貌、地域特征与时代特色。

第十四条 山林步道规划指引

1、强化生态维育。避让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结合疏林修复、裸露治理、退耕还林、矿坑修复等,增加自然野趣。

2、丰富游憩功能。提升沿线体育健身、远足露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及游憩观光等功能,资源条件好且合乎管控要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建筑可以按规定发展民宿功能。

3、完善眺望设施。在高处设置风光眺望平台及亭、塔、楼、阁等观景建(构)筑物,控制视线廊道。

4、强化区域可达。加强与周边街巷步道、滨水步道的联系,强化与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的接驳,结合登山入口布局停车场、公交站点,并在有条件的区域增设专线巴士。重点规划38处山林步道主要入口,与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密切联系。

5、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在步道沿线分级布局山林驿站,完善标识系统、环卫设施、安全设施及照明、监控、休憩设施等提高山林步道服务水平。

第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五条 近期建设项目

结合群众出行需求、资源禀赋,兼顾各区建设计划,将17条山城步道纳入近期建设规划,逐条形成规划方案,总长度约353公里。其中,街巷步道11条,滨江步道3条,山林步道3条,具体包括:

1、环城墙步道,全长14.6公里,“一环六支”,以寻访重庆古城遗迹为主题,串联山城巷、十八梯、白象街、湖广会馆、信义街、洪崖洞6条支线。规划新增步道7段,打通8处断点,加强与4个轨道站点、4处客运码头、20个公交站点,2处客运缆车站(待复建)以及凯旋路电梯、长江索道站的接驳,重点建设26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8处升降电梯、10处街巷驿站(综合驿站3处,一般驿站7处);步道沿线带动10处老旧社区更新,发展2处文创街区,重点在7个区域培育民宿,利用戴家巷崖壁人防设施增加“凉道”及休憩功能;规划强化2处地标景观,串联4处公园,布局7处眺望点(新增3处),串联3处古(新)巴渝十二景;规划串联3处传统风貌区及1处历史文化街区,串联44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2、西南大区步道,全长7.8公里,“一环三支”,以体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庆的建设成就为主题,由中山四路、人民支路等组成的大区环线,串联曾家岩临崖巷、文化宫大礼堂巷、大田湾体育巷3条支线组成。规划新增1段步道,打通2处断点,加强与4个轨道站点、10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14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3处街巷驿站(一般驿站);步道沿线带动5处老旧社区更新,发展1处文创街,重点在4个区域培育民宿,利用曾家岩轨道站出口地下通道增加“凉道”及休憩功能;规划强化2处地标景观,串联3处公园,布局4处眺望点(新增2处);规划串联3处传统风貌区、25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以及1条历史道路。

3、南滨步道,全长17公里,“一纵七横”,以体验通山达江美景和展示开埠时期近现代建筑风貌为主题,由南滨路步道(公交+有轨电车+步行)串联弹子石老街、涂山通江道、慈云寺老街、米市街、龙门浩老街、马鞍山旧巷、海棠烟雨巷7条横线组成。规划新增6段步道,打通6处断点,加强与6个轨道站点、3处客运码头、45个公交站点、10个有轨电车车站(规划)以及长江索道站的接驳,重点建设24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2处升降电梯、15处一般街巷驿站;步道沿线带动9处老旧社区更新,发展3处文创园,重点在5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强化6处地标景观,串联6处公园,布局10处眺望点(新增3处),串联2处古巴渝十二景;规划串联1处历史文化街区、30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涉及9条传统街巷、2条山林古道的空间品质提升。

4、黄桷坪步道,全长4.5公里,“一主三支”,以感受当代艺术氛围为主题,依托由川美艺术段、重庆电厂段组成的半岛艺术主线步道(公交+步行)串联铁道文创线、龙吟文创线、铁路新村便民线等3条支线。规划新增1段步道,打通2处断点,重点优化4段现状步道空间环境品质,加强与3个轨道站点、1处客运码头、21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10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7处一般街巷驿站;步道沿线带动3处老旧社区更新,在6个区域发展文创功能,利用重庆发电厂及周边区域培育长江人文艺术事业发展区,重点在2个区域培育艺术民宿;规划强化2处地标景观,新增1处眺望点;规划串联4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4处工业遗产。

5、重钢步道,全长22公里,“一主两支”,以感受重钢工业遗产文化、观赏崖线公园景致为主题,依托由杨渡森林体验段、跃进村运动段、九宫庙文化艺术段、重钢文化创智段、义渡公园段组成的重钢崖线公园步道主线,串联桃花溪步道、大渡口公园道2条支线。规划新增12段步道,打通1处断点,加强与4个轨道站点、2处客运码头、42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43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2处观光电梯、14处街巷一般驿站;步道沿线带动3处老旧社区更新,在3处区域发展文创功能,重点在3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强化2处地标景观,串联各主题段崖线公园,布局13处眺望点(新增);规划串联10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6、沙磁步道,全长16.6公里,“一环五支”,以追忆红岩精神及传承传统巴渝文化为主题,由沙磁红岩环线(公交+步行)串联金碧巷、特钢创意街、磁器口老街、金沙正街、川外铁路五条支线组成。规划新增2段步道,加强与2个轨道站点、磁器口客运码头,28个公交站点以及歌乐山登山索道站的接驳,重点建设19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1处街巷驿站(综合驿站);发展特钢厂文创园,重点在金碧巷区域培育民宿;串联2处公园,布局4处眺望点(新增2处);规划串联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35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串联了8条传统街巷。

7、半山崖线步道,全长28.7公里,“一主十八支”,以展现立体城市山水人文特色为主题,由健康路-鹅岭-佛图关-虎头岩-平顶山半山崖线(公交+步行)串联三层马路支线、国际城支线、红岩支线等18条支线步道。规划新增18段步道,打通4处断点,加强与8个轨道站点、30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28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6处升降电梯,布局6处街巷驿站(综合驿站1处,一般驿站5处);步道沿线带动7处老旧社区更新,提升二厂文创公园,重点在5个区域培育民宿,利用7处人防设施增加“凉道”及休憩功能;规划强化3处地标景观,串联8处公园,布局8处眺望点(新增4处),串联1处古巴渝十二景;规划串联1处传统风貌区,20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8、鸿恩步道,全长12.2公里,“一主四支”,以体验都市山水和展示抗战时期兵工文化为主题,依托花卉园-鸿恩寺-第十兵工厂步行线,串联观鸿登山道、嘉鸿登山道、大石坝登山道、北滨登山道4条支线。规划新增6段步道,打通1处断点,加强与3个轨道站点、11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10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1处升降电梯、2处一般街巷驿站;步道沿线在2处区域发展文创功能,重点在1个区域培育民宿,利用1处人防设施增加“凉道”及休憩功能;规划强化1处地标景观,串联5处公园,布局3处眺望点(新增2处);规划串联1处传统风貌区、21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9、礼嘉步道,全长15.5公里,“一主三支”,以体验智慧生活为主题,由礼嘉智慧城市步道主线串联白云山公园步道、红崖寨公园步道、礼嘉中心步道3条支线组成。规划新增5段步道,加强与3个轨道站点、7个公交站点的联系,重点建设10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升降电梯2处、扶梯6处,布局8处街巷驿站(一般驿站);规划强化1处地标景观,串联3处公园,布局4处眺望点;规划串联1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10、花溪步道,全长20公里,“一主三支”,以体验旧城市井生活和老厂创意文化为主题,由活力滨水花溪带主线串联李家沱老街、红光大道科创服务街、奶母山登山线3条支线步道组成。规划新增14段步道,打通8处断点,加强与2个轨道站点、18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15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6处街巷驿站(综合驿站1处,一般驿站5处);步道沿线带动7处老旧社区更新,在3个区域发展双创功能,重点在3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串联4处公园,布局5处眺望点(新增2处);规划串联3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11、江北城步道,全长10.2公里,“一主三支”,以体验观赏现代金融中心风貌和两江交汇景色为主题,由北滨路滨江步道为主线串联大剧院步道、三洞桥步道、聚贤岩步道3条支线步道组成。规划新增6段步道,打通3处断点,加强与3个轨道站点,18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9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4处街巷驿站(综合驿站1处,一般驿站3处);重点在东升门路培育民宿;规划强化3处地标景观,串联3处公园,布局3处眺望点,涉及字水霄灯古巴渝十二景;串联3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12、两江三桥步道,全长10.8公里,“一环三段”,以彰显国际化现代城市中心风貌为主题,依托两江三桥,串联江北段、渝中段、南岸段滨江步道。规划新增2段步道,新建1段自行车道,重点优化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朝天门大桥的步行功能,加强与4个轨道站点、11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29处步道入口;规划在东水门大桥、朝天门大桥各桥头两侧共布局8部升降电梯,与滨江地带加强联系,布局5处江岸驿站(综合驿站1处,一般驿站4处);规划强化3处地标景观,串联4处公园,布局8处眺望点,涉及字水霄灯、龙门浩月2处古巴渝十二景;规划串联2处历史文化街区、19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13、北塘峡江步道,全长26.4公里,“一线五段”,以游览嘉陵江小三峡自然风光和沿途人文景点为主题,依托嘉陵江,串联老城滨江步道(公交+步行)、东阳滨江步道(公交+步行)、温塘老街(公交+步行)、张飞古道、观音峡步道共5段特色滨江步道。规划新增4段步道、1段自行车道共4.7公里,打通6处断点,加强与6个客运码头、14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26处步道入口;规划布局15处江岸驿站(综合驿站2处,一般驿站13处),布局6处自行车停放点(租赁点);重点在3个区域发展文创功能,在3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串联3处地标景观,串联2处公园,布局14处临江眺望点;规划串联2处历史文化街区,1处传统风貌区,36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串联1条山林古道。

14、盘溪河步道,全长15.9公里,“一线三段”,以休闲健身、生活游憩为主题,依托盘溪河,串联龙华休闲野趣体验段、大庆动感健身段、大路工业文化段3段特色滨江步道。规划新增8段步道,打通7处断点,加强与2个轨道站点、31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24处滨江步道入口;规划布局1处一般江岸驿站;在1个区域发展文创功能;串联1处现状公园;规划串联6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15、缙云山步道,全长25公里,“一主五支”,以享受自然野趣和追忆西南大区历史为主题,依托缙云路、缙云支线游憩联络线(公交+步行),串联缙云古道、三花石步道、云开步道、景区步道和缙云山健身梯道,共5条独立登山步道。规划新增2段登山步道,打通2处断点,加强与16个公交站点、缙云山索道站的接驳,重点建设12处山林步道入口;规划布局5处山林驿站(综合驿站3处,一般驿站2处);规划在步道沿线增加2处文化设施,重点在5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强化4处地标景观,布局4处眺望点(新增2处)并控制视线通廊,串联22处自然景观,涉及缙岭云霞古巴渝十二景;规划串联7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1条山林古道(缙云古道)。

16、南山步道,全长75公里,“一环十九支”,以展示自然山水和抗战文化、眺望城市风光,依托植物园-黄金公路游憩联络线(公交+步行),串联指月峰步道、莲花步道、清水溪古道、丽景步道、涂山步道、庆亭乡步道、文峰塔步道、黄桷古道、同心步道、龙脊山步道、碾盘沟步道、老龙洞步道、泉山步道、炮台山步道、龙井步道、白耳山步道、春天岭步道、大兴场步道、慈母山步道,共19条独立登山步道。规划新增6段登山步道,打通5处断点,加强与7个轨道站点、33个公交站点的接驳,重点建设32处山林步道入口;规划布局10处山林驿站(综合驿站4处,一般驿站6处);步道沿线带动3处老旧社区更新,发展2处文创园,重点在5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布局8处眺望点(新增3处)并控制视线通廊,串联23处自然景观;规划串联2处传统风貌区、49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以及2条山林古道。

17、歌乐山步道,全长30.5公里,“一主三支”,以展现山林之美和红岩文化为主题,由重庆图书馆-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香蕉园公交车站游憩联络线(公交+步行),串联山洞步道、人生路步道、凌云路步道,共3条独立登山步道组成。加强与2个轨道站点、74个公交站点、歌乐山索道站的接驳,重点建设8处山林步道入口;规划布局7处山林驿站(综合驿站3处,一般驿站4处);步道沿线带动高店子老旧社区更新,发展2处文创园,重点在2个区域培育民宿;规划布局3处眺望点(新增2处)并控制视线通廊,串联17处自然景观,涉及1处古巴渝十二景;规划串联山洞传统风貌区以及38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1处山林古道(歌乐山三百梯)。

第五章 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目标

以促进绿色交通出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十七条 环境质量标准

步道沿线地面水环境质量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Ⅳ类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二类区标准。噪声控制应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措施

1、严格遵守国家与重庆市环保政策的规定,对步道沿线项目严格审批准入,对建成的工业项目应加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确保满足环评要求。

2、步道沿线交通接驳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条件的发展新能源汽车。

3、结合步道建设,实行雨、污分流制,优先建设截污干管、压力泵站等排水基础设施,在沿线项目入驻前与污水处理厂联通。加强滨江步道沿线黑臭水体整治,对支流入江段进行清淤及景观美化提升。

4、通过建筑隔音、控制机动车噪声、加强绿化、多种植乔木灌木、严格控制夜间生产等方式防治步道沿线的噪声污染。

5、对步道沿线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按相应标准进行收集处理。

第六章 实施保障

第十九条 明确职责分工

依据审定的专项规划,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牵头制定专项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其他市级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相关区政府作为专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落实资金保障

主城各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要大力创新投融资方式,多用善用市场化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各区政府要将山城步道专项工作实施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

第二十一条 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移动终端等新闻媒体,发挥专家力量,多视角、全方位解读规划,提高社会公众对山城步道专项工作的认识,鼓励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增强百姓的获得感。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划自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划由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负责解释。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1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