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邻里中心”规划研究

        2018-09-12 16:4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一)概况

规划项目编制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完成人:侯成哲、卢银桃、王珊

项目地点:杭州市八城区

项目实施周期:2016.1-2017.7

(二)内容概要

杭州市“邻里中心”的提出,是对新时代生活方式变化的适应,是以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供给模式的革新,是互联网+生活时代社区交往平台重塑的创新性探索。有利于激发社区活力,增强社区归属感,同时体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

“邻里中心”是指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区管理及商业等日常生活服务的“一站式”公共中心,是“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重要内容。研究综合运用部门座谈、其他城市考察、社区调研、公众问卷等方式,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了解真实需求,总结形成了街道、社区两级“邻里中心”的配置导则,针对增量地区和存量地区分别提出了建设模式导引,并提出“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行动计划。

1、两级中心分级体系,强调服务半径。根据所含设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建立“街道-社区”两级“邻里中心”体系,其中街道级“邻里中心”按步行时间15分钟控制,服务半径约为800-1000m,建筑一般规模为10000-15000㎡;社区级“邻里中心”按步行时间5-10分钟控制,服务半径约为300-500m,建筑规模一般为2000-2500㎡。各街道和社区可根据功能组合及服务半径的需求,设置一处或多处“邻里中心”。

2、公益主导,灵活选择功能模块,适应不同需求。以基本保障和民生服务为主导,采取“6(公益类)+X(商业服务类)”形式,提高“邻里中心”整体活力和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类设施的建筑规模占比在70%以上,并和市场经营、商业服务类设施联动互补。在功能模块的选择上,从使用便利、设施联动互补、便于管理等方面考虑,街道级邻里中心建议以“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农贸市场综合”等功能模块为基础,结合功能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功能组合类型。社区级“邻里中心”一般采用“综合型”(包含文化室、体育健身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居委会、便民商业等)。

3、考虑新老城区的特点,提出功能配置的差异化策略。结合新老城区及不同街道、社区功能和人口特点,因地制宜地配置“邻里中心”。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老城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在老城区老龄化率较高的社区,应重点配置老年人养老、文化体育设施;考虑到青年人工作需要及生活习惯,在外围青年和学龄儿童较多的区域,重点配置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并适当增加婴幼托管、职业培训等功能;在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集聚的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区块适当配置健身、娱乐及理财方面商业设施。

4、细化复合功能的布局要求,便于使用和管理。为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便于专业设施的专业化服务,宜临近的内容应考虑复合设置。同一条出行链上的设施和一些联动互补的设施宜复合设置;为了便于使用管理,便民商业设施适宜设置在一层临街位置,文化体育设施适宜与地面开敞空间或屋顶花园联合设置;为保障安全,有特殊安全和环境需求的设施不宜与其他设施集中设置,为避免干扰,有动静矛盾的设施,也需相互远离设置以减少影响。在选址时应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兼顾交通便利性及与开敞空间的结合。在布局模式方面,可以根据用地情况灵活选择,包括平面式、垂直式、混合式、结合式布局。在建筑设计时,需注重各功能板块的楼层分布、独立出入口设置、室外活动场地、停车位的要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统筹,形成合理的建筑方案。

5、因地制宜,多种建设模式并行。根据用地条件、发展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邻里中心”建设模式。从设施建设的角度,可分为新建型与改造型。其中新建型包括独立占地类、综合设置类;改造型包括存量功能置换类、原址扩建提升类。独立占地类适用于新区建设或旧城区大规模拆迁新建的区域、城中村改造中采用“拆除重建”方式的地区或“拆整结合”有条件新建邻里中心的地区;综合设置类适用于旧城改造,且用地条件特别紧张的地区,可以与商业商务等其他功能综合;功能置换类重点针对旧城更新地区、城中村改造地区,以对存量用地、低效土地进行现状挖潜为主;原址提升类适用于已建区,针对已有的现状条件较为宽裕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适当进行扩建或加建,增加建筑面积。

6、增量和存量差异化指引。增量地区重在构建,在规划要求方面,新建地区可以控规的“邻里中心”规划地块储备库为基础,直接参考配置导则开展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工作。存量地区重在修补,首先要对街道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规模评价和布局评价,在规划要求方面,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为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现状挖潜,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7、试点先行,有序推进。采用“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各区选择“邻里中心”试点若干处。近期建设的新建区、大规模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地区、现状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应该优先启动试点建设。试点工作按照“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居民调研、了解诉求--对比标准、找出差距--确定需求、编制方案--实施宣传、公众评估”的思路开展,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三)项目实施成效

目前,仍然处于试点建设阶段,杭州已经建成若干“邻里中心”,类型多样。包含为大众市民、产业工人、创智人才等不同类型人群服务;政府、开发商不同建设主体主导;新建、存量改造等不同建设方式;政府运营、委托社会团体运营、开发商自营等多种运营管理模式等。这些多样化的尝试将为进一步的推广提供宝贵的经验。

案例1:滨江六和邻里中心(面向市民/政府主导/新建)

位于滨江区浦沿街道,由街道主导建设,独立占地,占地4334平方米,建筑面积7471平方米,服务人口约3.5万人,五层的空间集合了农贸市场、文体中心、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早餐广场等功能,高层还有部分空间出租给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新天地建设指挥部作为办公用房。

案例2:下沙邻里社区(面向产业工人/政府主导/新建)

位于下沙产业园区内,主要为产业工人居住区配套,服务人口1万左右,功能上既有文化、体育、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药店、通信、便利店等一般功能,还有针对年轻务工人员特殊性而设置的少儿暑期培训、心理咨询、餐厅等个性化功能。

案例3:红巷生活广场(面向市民/委托社会团体运营/存量改造)

位于小营巷街道,在原来招待所基础上,结合邻近的小营公园改造而来,总建筑面积5328.1㎡,采用混合布局模式,1号楼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剧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图书馆、棋奕馆、书画社、运动健身、儿童游乐、医疗保健等;2号楼仁爱家园:工疗站、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号楼长青颐养园:养老院、老年食堂。采用社会组织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案例4:馒头山邻里中心(面向市民/政府主导/存量改造)

位于馒头山社区,在最早的仓库,后来的群租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改造后的邻里中心成为了办事、买菜、会客、托儿、看病、养老、娱乐等功能一体化的“社区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体验。邻里中心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治理社区,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

案例5:亲橙里(面向创智人才和市民/开发商主导/新建)

位于西溪园区,是阿里开发的,它既是阿里西溪园区乃至周边未来科技城的商务配套中心,又是乐淘城(西溪园区三期员工住宅社区)与周边住宅社区的生活配套中心,项目建筑面积约 4 万平米。这里首先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其次还是阿里新零售的“试验田”。这里集中了生活购物、线下体验、洗衣、健身、理发等生活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