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合柴 1972 文创园——​为城市留一抹“工业乡愁”

2024-06-12 16:0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一、项目概况

合柴1972文创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地约430亩,总投资约3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包括老建筑改造部分6万平方米和新建部分16万平方米。该项目所在地原为合肥柴油机厂,于1972年正式成立,1974年编制序列为安徽省第二劳改支队,1996年更名为安徽省合肥监狱。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片土地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包围,原有功能已无法满足周边区域的需求。2018年,合肥监狱整体搬迁后地块闲置。为了激活这片承载着合肥记忆的区域,2019年,合肥市政府决定采用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方式,将其改造为一个集历史人文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合柴 1972”文创园。

图 1:合柴 1972 文创园内部场景

二、主要做法与特色

1、规划引领更新,“四划贯通”推进功能转型

在合柴1972文创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行动,通过加强谋划、策划、规划、计划“四划”联动,实现城市更新行动全周期贯通,一是充分谋划,市、区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项目启动前,通过深入场地调研和周边社区居民座谈,明确了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社区激活相结合的方向,旨在将原合肥监狱旧址打造成为集展览、艺术、文创和区域公服中心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兼顾市场和市民功能需求,为项目的后续推进指明了方向。二是深度策划,2019年8月,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举办了一场的“头脑风暴”研讨会,邀请了数十位国内文化旅游界及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片区整体策划方案研讨。在广泛研讨并开展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保留合肥记忆,盘活国有资产,完善区域功能,提升整体活力”总体要求,并明确了“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的空间策划方案,为后续法定详细规划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三是科学规划,各部门形成共识后,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程序,将该片区用地性质由“住宅+商业”用途变更为“文化设施+商住混合+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住宅”的混合功能用途。这一规划调整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工厂建筑和场地标识物,留下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还赋予了场地新的功能和活力,成功将一片闲置荒废的旧监狱工厂打造成“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位一体的有活力的复合空间。四是动态计划,项目初期制定了“整体规划,动态调整,分期实施”的策略。自开业以来,每一年都按照“建成一代”、“启动一代”、“规划一代”的原则执行,根据文创空间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进行更新迭代,通过滚动资产投入和灵活土地规划,项目成功实现了城市文化沉淀与市民乐享的共荣目标。

图 2:文创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示意

图 3:文创园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2、精细实施更新,“四精路径”提升空间品质

在合柴1972文创园片区更新建设过程中,做足“绣花 针功夫”,精细建设实施城市更新,通过“四精路径”来提升空间品质。一是精准对标,参照北京798艺术区、上海市宝钢工业创享园、广州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区等工业遗址型文创园区建设经验,并结合合柴1972监狱型工厂特色,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在保留原有的监狱建筑和风貌同时,包括监狱的高墙、铁门、岗楼等元素,将牢房改造成独特的艺术空间或工作室,并将高墙和铁门融入景观设计中。此外,还引入“法制”、“廉政”主题活动和体验,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监狱型工厂的特色,同时又为文创园赋予了新的艺术气息和创意灵感。二是精心设计,建立由“合肥本土建筑师+国内知名文旅策划专家”领衔设计团队。在方案设计中,注重合肥工业文化、市井文化与新兴文创业态需求的嫁接,以保留旧工厂为空间载体,融入了现代艺术和创意元素。通过打造合肥家电故事馆、合肥当代美术馆、时光展厅、圆堡等极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精雕细刻,在项目更新改造中,弘扬工匠精神,对细节反复打磨。遵循合肥柴油机厂原有肌理,保留了岗楼、穹顶、车间、烟囱等工业遗址,在保持原有建筑色彩、肌理、材料、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手法进行修葺或局部改造的原生性设计。在合柴1972文创园一期核心区中,占地3300平方米的合肥当代美术馆A馆(大穹顶)前身是合肥柴油机厂的铸造车间,是国内目前现存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穹顶构造建筑,项目完整保留了整栋建筑,重新做了地面及屋顶防水改造,被改造为公益性质的艺术活动和展览空间。占地2200平方米的合肥当代美术馆B馆(小穹顶)原为合肥柴油机厂模具车间,将其作为常态化的艺术空间,常年举办各类现当代艺术展览,如今已成为园区最具艺术气息的场所。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注重细节处理和质量把控,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展现出园区的精致和细腻。四是精明经营,项目注重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定位,以确保文创园能够始终紧跟市场步伐并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地方国企展开紧密合作,共同对片区进行统筹开发和经营。这种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国企的资源和经验,确保了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和长期运营的稳定性。

图 4: 旧厂房改造为合肥当代美术馆 A/B 馆

图 5:旧厂房改造前后对比

3、治理保障更新,“四账合一”实现综合效益

在合柴1972文创园的全周期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规建治”一体,做到”四帐合一”以实现城市综合利益最大化。一是算好生态账,项目注重文创园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地块更新同步实施园区北侧十五里河流沿线生态治理工程,以彻底解决水安全、水污染和水生态等问题,同时,将园区内现状大树名木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绿地用途进行保护。通过系统整治和保护自然本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二是算好民生账,注重补齐区域民生短板。通过前期区域居民摸底和规划需求分析,结合文创园建设,同步新建48班小学、21班幼儿园、1万平方邻里中心和停车场等设施。通过城市更新完善并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生活休闲服务。三是算好土地账,统筹解决片区近300亩低效工业用地、130亩零星空置地的“留”和“转”问题。对已批复的用地性质进行适当调整,并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采用带建筑出让、教育用地划拨等方式进行土地供应。同时,将建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禁止使用功能、活化利用功能建议等内容纳入地块规划条件,最终实现了土地资源增值和工业遗址保护。四是算好经济账,建立精细化测算模型,对开发建设贷款期限20年全过程静态、动态模拟分析,通过梳理锁定项目资金自平衡的关键要素,最大限度地平衡“政府、市场、原产权人”三者之间利益。园区建设35亿元(包含土地出让金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资金全部由国有开发企业承担,企业通过经营性地块租售和自持物业经营收益实现财务平衡且略有盈余。

图 6:十五里河生态修复和园区内部绿地景观

三、结语

合柴1972文创园作为合肥市第一个文创园,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网红地标和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内集聚了众多艺术展览、数字媒体、文化传播、设计服务等新兴企业126家,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解决就业约2000人,年产值超3亿元,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目标。在“文化+”的思路下,合柴1972文创园紧扣合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尊重并演绎好原址的历史故事,通过工业景观的再生,在推动文化惠民中不断实施场地更新,使得这片闲置荒废的旧监狱工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图 7:合柴 1972 文创园总体鸟瞰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2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