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江淮运河百里画廊规划

2024-06-18 17:2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百里画廊航拍图

一、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引江济淮工程绵延723公里,纵贯皖、豫两省,联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当代最具综合性的战略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安徽省头号基础设施工程。

2016年12月29日,运河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6年工期,建成8大枢纽,搬迁8.5万人,逐步提升抬引江水,实现沟通江淮的千年梦想,有效解决淮河流域旱涝频发,沿淮淮北水资源匮乏、巢湖生态改善等重大水利民生问题。

千里长卷,宏图漫展。百里画廊,一枝先发。为进一步带动沿线区域发展,实现“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的总体战略目标,合肥市精心选取沿线“城乡关系最紧密、资源要素最集中、风貌特色最鲜明”的52公里段,打造“百里画廊”。

(二)项目区位

百里画廊南起巢湖北至天河,全长52公里,规划范围72平方公里,跨包河、肥西、经开、高新、蜀山5个县区,联动合肥西南优越的山水资源(大蜀山、紫蓬山、巢湖)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新区(运河新城、未来科技城、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片区与主导方向。

百里画廊规划范围图

(三)项目难点

百里画廊虽有派河枢纽、蜀山泵站、淠河总干渠渡槽三大气势恢宏的水利枢纽,但90%以上区域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总体呈现“一分村镇三分田,六分水域和林地”的风貌格局。由于现阶段城市建设背河发展,导致运河沿线风貌品质不佳,资源特色不彰显,现状建设与“画廊”名号不匹配。

运河主体工程建设完工后,如何在水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带动沿线城、镇、村协同发展,实现水利工程向风景廊道、经济纽带的转变,是本次规划的核心议题。项目难点聚焦在:

1.如何平衡水质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诉求;

2.如何统筹用地制约与文旅需求的共生关系;

3.如何融合水利工程与地域文化的差异特色;

4.如何实现基础建设与运营维护的资金自平衡。

(四)规划目标

合肥市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地方特色,打造百里“风景画廊、生态绿廊、经济走廊”,力争三到五年内初步实现“江淮大地上最美运河风景线、国家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现代运河”的目标愿景。

(五)规划策略

1.水绿交织--构建大生态本底

结合水质保障和生态修复,勾勒1干12支(12条直流水系)蓝绿生态骨架,系统梳理沿线生态环境类项目,最大化发挥江淮运河百里画廊的生态效益,提升生态功能层级。

2.人地协调--优化土地要素保障

强化底线思维,以河道中心向外拓展,差异化划定200米控制区与500米协调区,建立分级管控建立负面清单,明确准入项目用地落位,实现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赢。

3.快达慢游--联动多级交通网络

依托合肥港、轨道交通、城市路网、公交系统,构建公、铁、水、路游览交通体系;谋划布设游船码头、公交接驳站、综合停车场、旅游驿站,完善配套设施;策划主题游、精品游、假日游、生活游等多类型游线。

4.文产融合--打造运河文旅产业链

协同沿线“城、镇、村、街、园”发展,依托周边生态、人文、产业等多类资源,谋划以运河IP为载体的科技创新、生态水利、乡村振兴、生活休闲系列文旅产品,打造夜游消费集聚区,发挥运河的牵引带动效益。

5.彰显气质--塑造江淮运河特色风貌

结合运河两岸高低变化的空间形态,通过预控重要视线通廊、制定分段建设管控要求等措施,对沿线城乡建筑景观风貌实行差异化引导,凸显运河两岸大湖大河、大城大乡风貌气质。

(六)主要内容

充分衔接最新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划定6大示范景区,开展深化设计,其余片区弹性留白,仅做规划引导。

百里画廊结构图

1.河湖胜境--体现运河生态

依托派河枢纽水利工程特色,与环巢湖黄金旅游岸线紧密融合,打造河湖交汇大美风貌的生态景区。利用存量村庄建设用地,策划巢幸福小镇、派上水街、灯塔湖光、湖畔营地等特色文旅项目,提升环湖文旅配套服务能力,打造环湖文旅网红片区。

2.派上水岸--激发城河共享

结合上派镇区市民休闲需求,挖掘上派老城文化底蕴,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宜居文化水岸。依托老城更新地块建设运河风味老街,宣传老城文化和民俗美食,打造活态文化展示窗口。构建滨河陆上、水上慢行游线,同步引入市民户外运河休闲功能,弥补老城公共绿地缺口。

3.运河印记--呈现运河文化

利用引江集团企业用地,建设江淮运河文化室内博物馆,集中呈现沿线文物、历史、运河建设里程。利用现状农林用地,依托三官庙夏商时期文化遗址底蕴,打造户外文化公园,再现文物挖掘场景,追忆江淮文化起源。

4.科创之洲--彰显科技创新

聚焦亚洲第一混流泵站--蜀山枢纽,依托未来科技城、经开产业园内建设用地,融入科创产业特色,打造集产品发布、活动秀场、文化演出的江心舞台,成为展现创新合肥时代魅力的重要窗口。

5.运河舞台--展现品质新城

将新城与运河一体化打造,实现资源互通互联。策划江淮汇运河主题街区、潮客户外运动基地、运河儿童主题乐园、运河之眼等融入城市休闲需求、市民参与度高的文旅项目,打造具有城市活力的品质岸线。

6.世界水桥--凸显水利风采

围绕世界级淠河渡槽的水利工程特色,结合近郊乡村岭上田园风光,重点策划钢构渡槽科普展示、渡槽灯光秀、江淮分水岭上运河之脊观景地标,运河主题民宿、农业水利文化馆等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七)创新点及特色

1.编制机制创新--政府企业联合推进的开放编制机制

百里画廊跨合肥5个县区级行政区域,规划由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与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组织编制。政府、企业双主体合力推进,遵循开门编规划原则,高频次组织各区县、部门、专业座谈,通过吸纳多方意见建议,从规划层面平衡政府与企业诉求。

2.传导机制创新--法定规划体系上下联动的有效传导

强化规划传导,找准规划定位。百里画廊规划编制完成后,经专家与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创新性的纳入了合肥市法定规划体系之中。向上作为合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补充,向下作为沿线县区单元控规、村庄规划编制的上位依据,切实保障规划编而有用。

3.技术手段创新--科学分析与主观修正的技术手段结合

规划利用数据爬取、GIS分析手法,通过对运河沿线文旅资源、用地性质、交通条件等多因子分析,综合评价码头选址,并结合景区规划最终落位旅游码头点位。借鉴南水北调工程、京杭大运河生态廊道等经验,结合GIS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规划路网修正,最终划定运河控制区、协调区范围,制定负面清单,实现生态管控的刚弹结合。

4.规划内容创新--面向顶层规划与建设实施的内容补充

有针对性增加实施建议章节内容,提出强化顶层设计(组建市级层面建设推进领导小组)、搭建投融资平台(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平台)、建立特许经营机制(探索市级重大项目推进模式)、谋划动态项目库(保障建设实施的时效性)等措施,并探索当前形式下闲置村庄建设用地的使用路径,推展规划的维度。

5.成果体系创新--面向顶层规划与建设实施的成果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团队协助政府制定《江淮运河百里画廊重点项目建设的行动计划(2022-2025年)》,细化近期建设项目库,测算建设投资规模;协助企业绘制《百里画廊建设推进思路图》《百里画廊近期工作计划图(2023)》,从规划蓝图绘制转建设推进实施,真正做到规划成果的有效传导。

二、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

(一)实施成效

1.成果作为专题章节,纳入省级法定规划体系

引江济淮工程作为安徽省头号基础设施,百里画廊专项规划成果不仅纳入合肥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同步纳入安徽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2.规划引导成效显著,指导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规划成果受省市领导高度认可,被写入合肥市202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依据本规划,派上水岸段部分滨水休闲活动空间已建成,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同步组织开展《百里画廊沿线文旅发展策划与世界水桥景区规划设计》等系列下一层级规划设计编制工作。

3.推进模式获得认可,联动机制初步建立

规划编制过程中市级统筹、企业参与、县区配合的推进模式在百里画廊建设实施过程中得到沿用,初步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并持续组织多次交流座谈。

4.搭建运河开发平台,探索规建治一体化路径

搭建以市属国有企业(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规划、建设、投资、管理、运营的平台,探索市级重大项目实施路径。

(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

百里画廊专项规划通过挖掘资源、系统谋划,将通过顶层设计有效推动沿线地区空间格局改变、环境品质提升、土地价值增值,转变城市背河建设的局面,带动沿线泛文旅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大提升。

2.社会效益

通过打造合肥特色可游可赏、可观可玩、可学可品的高品质公共滨水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环境景观设施,打造市民休闲的民生亮点,提升民生福祉。通过打造“江淮运河百里画廊”文化IP,提升合肥城市美誉度,实现合肥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

3.生态效益

项目全面开展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系统实施耕地复垦、生态修复、水系治理项目,构建运河两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充分发挥江淮运河绿色廊道的生态价值。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2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8281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