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4:3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一、规划背景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2月,住建部、辽宁省政府签署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合作框架协议,由此辽宁成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省份。2021年11月,沈阳获批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沈阳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亟待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建设方式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内涵转型、治理模式从行政管控向多元共治转型、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向绿色智慧范式转型。通过更新规划的编制,形成符合沈阳需求的规划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机制,指导沈阳市城市更新工作。
二、把脉问题症结,回应社会期待
更新规划以问题查摆为导向,以城市体检为基础,并通过民意调查和企业座谈摸清沈城市民对城市更新的现实期待,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民生方面,沈阳是东北地区人口净增长最多的城市,高校、医疗资源优势突出,但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产业活力方面,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经济增长滞后于城市建设用地和建筑规模扩张,停缓建和闲置楼宇问题凸显,“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中心城市“功能结构”有待优化。
人文魅力方面,历史、红色、工业三大文化品牌逐渐形成社会共识,但现代化快速建设对既有特色风貌造成一定影响,“文化底蕴”彰显不足。
绿色生态方面,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立体造景、桥下空间建设提速,但城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结构联通欠佳、空间渗透不足,“生态颜值”有待提升。
韧性智慧方面,人性化理念引领下的街路更新工作成效显著,5G设施规划和建设快速推进,但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交通市政体系仍需优化,“底线支撑”有待筑牢。
三、践行人民城市,建立目标框架
更新规划聚焦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发展定位,以治理“城市病”为切入点,以城市振兴发展为愿景,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蝶变。明确总体目标:至2025年,以物质空间环境改善为主,全面落实省部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实施方案;至2030年,以核心竞争要素培育为主,不断提升城市宜业宜居吸引力;至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实现从工业文明时代优秀生向生态文明时代模范生的历史转型,成为以历史、红色、工业三大文化为特色,五型经济为驱动,文商旅创深度融合发展的大都市圈核心功能区为支撑的城市更新典范。
规划从社会民生、产业经济、人文魅力、绿色生态、韧性智慧5大系统入手,实施践行两邻理念、更新低效空间、传承文化根脉、留白留璞增绿、完善基础设施5项策略,制定老旧管网、老旧小区、街路更新、老旧厂区、老旧商圈、停缓建项目、闲置楼宇、历史文化名城、工业文化遗存、红色文化、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N项任务。
总体框架
四、坚持规划统筹,确立更新空间体系
更新规划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35个城市核心发展板块设计、科创空间规划等规划,划定重点更新、一般更新与储备更新三类更新片区。其中,重点更新片区为动能转换主载体,是对全市产生结构性影响的功能区;一般更新片区为民生提质主载体,包括老旧小区、老旧厂房及仓储物流集中地区,以及更新实施需统筹的地区;储备更新片区为城市战略转型主载体,实施城市更新的工作时机不易确定,但对完善城市结构和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大作用。
更新片区统筹划定图
五、围绕五大系统,推进行动落地
更新规划叠合各区、各部门策划的更新片区及项目需求,与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等规划相统筹,强化前瞻性、注重落地性,明确重点实施五类更新行动。
一是实施民生保障行动。以改造老旧小区、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重点,包括全面落实“一拆五改三增加”,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两邻”理念,有序改造全市1723个老旧小区,建设20个完整社区示范工程,打造两邻社会示范区。
二是实施产业经济振兴行动。以改造老旧厂区、老旧商圈和盘活闲置楼宇、停缓建项目、发展五型经济为重点,包括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冶金机械厂、东贸库等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与活力营造;中街、太原街等老字号商圈改造提升;存量攻坚、停缓建等项目。
东贸库
三是实施人文魅力彰显行动。以打造文化创新体验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突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包括沈阳方城、中山路、铁西工人村、老北市等历史文化空间更新利用,中国工业博物馆片区改造提升,中共满洲省委纪念馆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环境提升、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等红色文化品牌工程。
沈阳方城
四是实施绿色生态优化行动。以建设公园绿地、连通水系绿道、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微循环系统为重点,以水润城,构建“水网互通互联、引水中水双源、东西南北互济”的生态水网体系,实现浑河、蒲河、北沙河水系贯通,建设千里滨水慢道;以绿荫城,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
浑河
五是实施韧性智慧支撑行动。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为重点,包括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完善“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自然资源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城市标准化、设计化、法治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六、明确更新方式,科学引领实施
更新规划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以片区更新为主体、线性更新为纽带、点状更新为补充的空间模式,明确小微更新(留)、综合改造(改)、拆旧建新(拆)三种更新方式。其中,以留为主的小微更新主要采用绣花功夫延续文脉;以改为主的综合改造主要针对老旧小区、商业区、闲置楼宇开展,鼓励合理的功能置换和业态提升;以建为主的拆旧建新,主要针对没有保护价值的低效工业区、棚户区等现有土地功能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空间,实现功能完善、产业升级和风貌塑造。
七、夯实保障措施,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组织保障,坚持市级统筹、条抓块保、区为主体,组建市区两级专班,建立日常调度、督导和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伴随式”的总建筑师和人民设计师制度。
二是政策保障,以沈阳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为核心,围绕规划土地、产业发展、资金财税、人才吸引四个方面,不断完善“1+4+N”的政策体系。
三是资金保障, 拓展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统筹用好城市更新基金、政策性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城市更新。
四是编管保障,依照“总体-分区-片区-单元-项目”的空间层次,推进分层编制、分级监管、分类指引,建立完善的更新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五是技术保障,有序开展沈阳市CIM平台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将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投资、审批、建设、运营全过程纳入城市信息系统,加快推广数字审批应用。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05073892号-2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010-82819057